好多朋友來電咨詢甘肅有哪些紅色教育基地,我公司又有哪些红色主題團建項目及線路等等,今天,蘭州博納衆誠團建公司就爲大家收集整理了甘肅部分有名的紅色主題教育基地,內容如下:
1、哈達鋪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

哈达铺,是当年蜀喉王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集镇。1935年 9月18日,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越岷山,过施窝、大草滩,于20日到达宕昌哈达铺。红一方面军约14000多人,在这里休整了两天。毛泽东主席当时住在"义和昌"药店后面的瓦房里,并在这里召开了党中央负责人会议,根据全国的斗争形势,作出了向陕北进发的决策。为从组织上保证这一伟大决策的实现,就地整编了部队,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支队(陕甘支队),下设3个纵队。支队政委由毛泽东兼任,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并在哈达铺关帝庙院内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就部队整编、挺进陕北等问题。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然后从哈达铺出发,粉碎敌人的追击,于9月20日占领榜罗镇。当年毛泽东在哈达铺的住地。已辟为纪念馆。周恩来住所及红军司令部--城门桥南侧的"同善社",现为文物的陈列保存之地。哈达铺是红军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将以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2、臘子口戰役紀念館

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途,于9月12日,到達臘子口。甘肅國民黨沿朱李溝口、臘子口、康多、道藏、黑紮一帶分點布設了數道防線。尤以臘子口爲其防守重點,在橋頭和兩側山腰均構築了碉堡,並在山坡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和軍需倉庫,敵人妄圖憑借天險把紅軍扼阻在臘子口以南峽谷中。是時,紅軍左側有卓尼楊土司的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後側有從四川跟來的劉文輝的川邊軍側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四面合圍的危險。毛主席毅然決定立即奪取臘子口,打通紅軍北上通道。紅軍將士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迂回包剿的戰術,經過兩天的激烈的浴血戰鬥,英勇善戰的紅軍出奇制勝,擊潰甘肅省軍閥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軍,于9月17日淩晨全面攻克臘子口天險,使國民黨企圖阻擋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徹底破産。
3、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血战高台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奉命西渡黄河作战,11月,过河部队称西路军。1937年元旦拂晓,西路军红五军在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下,英勇奋战,一举攻占高台,俘高台伪县长以下1400余人。在董振堂领导下,建立了高台人民政府,组织起了有一个团兵力的抗日义勇军,接收改编人员近千名。1月12日,敌马步芳、马步青集中2万人围攻高台。在6倍于己的敌人面前,董振堂动员全城军民积极组织抵抗。红五军指战员,浴血奋战,英勇抗击。由于高台敌我力量悬殊,战斗至1月20日,全城部队弹尽粮绝,除个别人员突围外,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十三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以下38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据高台战役中红五军的幸存者、老红军、老将军孙毅讲:在战斗的最后时刻,董振堂已身负重伤,为了不当俘虏,他命令警卫员开枪打死他,警卫员死也不肯,他便掏出手枪自杀了。他的头颅被敌人割下来,先是挂在城头上示众,后来又送到蒋介石那儿。剩下的同志被敌人集体屠杀了,最小的才9岁。噩耗传来,红军广大将士深为悲痛。同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宝塔山下,为董振堂等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4、南梁革命紀念館

南梁因南梁堡而得名,南梁堡是清末民衆爲禦匪而築的土堡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間,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同志南梁革命紀念館開展遊擊活動並在此建立了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是1934年11年至1935年4月陝甘邊工農民主政府駐地。爲紀念這段革命曆史,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在甘肅省委、省政府和許多革命先輩的關懷下,1985年,南梁革命紀念館開始籌建,于1986年11月7日落成。紀念館占地33.12畝,建築面積2281平方米。整個建築氣勢宏偉,肅穆莊嚴。
5、會甯會師樓

会宁红军会师楼 在会宁县城。旧会宁城城垣已不完整,现仅存城西门(西津门)及南北城墙各47米。西津门建于城门底座上,有城楼两层,为清代所建。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于此,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至此胜利结束。会宁城楼因此被称为会师楼。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靖远县接壤,南与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榆中县,东靠静宁县和宁夏的西吉、海原县,历代为兵家重地。会宁古城,城辟四门,东为"东胜门",西为"西津门",南为"通宁门",北为"安静门"。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凤城"之称。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长征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会师楼"。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6年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塔内还悬有甘肃楹联学会会长安维翰撰写的对联:"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岗举旗,遵义筹策,大渡桥横,金沙水拍,过草地,爬雪山,除腐恶,斩荆棘, 长征途中三军明良遇,将相和,肝胆相照,风云际会;宁千万亿倒悬黔首,顾祖厉激浪,香林放彩,关川穗硕,青江风徐,去郭城,穿韩砭,越沟岔,翻坡寨,枝杨镇上全民箪壶迎,袍泽与,诗文传捷,酒肴犒师。”会宁县大墩梁和慢牛坡还修建有红军长征纪念碑。
6、古浪縣八步沙林場

在甘肅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腳下的古浪縣八步沙,曾經有一片風沙肆虐的沙漠,它侵蝕村莊,填埋農田,然而經過當地六個家庭三代治沙人30多年的不懈努力,硬是將這片移動的黃色沙漠變成了綠色家園。這一切都是怎樣實現的呢?如今的八步沙,綠樹成蔭,生機盎然,很難讓人想到三十年前還是沙丘移動、風沙漫漫的大沙漠,而這裏發生的改變,都要歸功于當年的治沙六老漢。這裏埋葬的是石滿老漢,他是六老漢中的老三,曾經的全國治沙勞動模範。這裏離他們家祖墳很遠,卻離八步沙的樹很近。
1981年春天,古浪縣土門鎮的六位村民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源,不甘心屈服于沙進人退的場景,決心以聯戶承包的方式進駐八步沙,在沙漠上開始植樹種草。在艱苦的環境下,他們一幹就是十年。八步沙慢慢變綠了,但六老漢的頭發也白了。1991年、1992年,賀發林、石滿因爲勞累和肝病相繼離世。十幾年後,郭朝明、羅元奎也離開人世。六老漢只剩下了程海、張潤源兩人,但他們也都有80歲左右了,而7.5萬畝八步沙才治了一半,怎麽辦?六老漢的後代們開始接過這個重擔。在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的帶領下,賀老漢的兒子賀鍾祥、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先後加入進來,他們成了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現在,八步沙迎來了更加年輕的一代人。他叫郭玺,是郭老漢的孫子,郭萬剛的侄子,他和八步沙其他的年輕人一起成爲了第三代治沙人。
7、兩當兵變紀念館

兩當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甘陝川交界的秦嶺山區。1932年,由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甘肅領導發動的最早的一次武裝起義“兩當兵變”就發生在這裏。1929年起,中共陝西省委派人到楊虎城部陝西騎兵第三旅二團二營開展兵運工作。1930年4月,經陝西省委同意,該營建立了黨委,習仲勳任書記。1932年3月,營黨委准備利用該營即將從駐紮地鳳縣、兩當縣出發前往徽縣換防之機發動起義。起義地點確定在兩當縣城,起義後部隊前往旬邑縣與劉志丹率領的革命武裝會合。1932年4月2日零時,在兩當縣城起義官兵擊斃頑抗的敵對分子,解除了敵對勢力的武裝。習仲勳等起義領導人在兵變舊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撤出戰鬥。參加起義的200多名士兵在習仲勳等人的領導下,沿兩當河北上,于3日到達兩當的太陽寺,部隊在此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兩當兵變”如同驚天霹雳,喚醒了-下的甘肅人民,鼓舞了革命鬥志,拉開了甘肅革命鬥爭的帷幕,爲隴南乃至甘肅地下黨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多年來,兩當兵變紀念館圍繞紅軍長征在兩當的革命曆史,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全縣廣大幹部職工和中小學生經常組織參觀學習,瞻仰革命烈士遺物,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同時,紅色旅遊成爲兩當縣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更多紅色教育基地及黨建培訓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請來電咨詢。
|